
作为在1993年的改革热潮中“诞生”的企业,远洋集团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最璀璨辉煌的二十五年。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、总裁李明对此深有感触。大约在三十多年前,李明曾经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工作,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发生在那里的惊人变化。
而远洋集团也正是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,在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中砥砺前行,逐次构建起以地产开发为主的多远业务格局,并向着以房地产实业为基础、具有领先产业投资能力的投融资集团目标稳步迈进。
历次改制踏准政策窗口
二十五年前,远洋集团的前身——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。作为中远集团发起成立的国有企业,当时负责中远集团旗下的房地产管理和投资职能。不过彼时的中远地产主要工作就是为中远集团建办公楼和职工宿舍,与其说是一家企业,不如说是 “房管科”。
直到1997年6月,中远集团任命李明担任中远房地产总经理,新阶段的企业管理团队开始形成。第二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确立房改制度,才为中远地产在地产开发领域一展拳脚打开了大门。
1999年,北京长安街上远洋大厦竣工,标志着中远正式具备了规模化地产开发和管理的能力,“远洋”品牌也由此确立。此后中远在北京拿下多个地块,先后推出远洋风景、远洋天地、远洋山水等标志性楼盘,由此进入多项目大规模并行开发的发展阶段。
规模得到扩张后,体制问题却开始制约中远的发展。李明感到:“和其他市场化程度高的房地产企业相比,中远房地产明显有些力不从心。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。”
2002年,中远地产重组,中远集团和中国中化集团各占50%,公司从计划体制变身有限责任公司。2003年中远地产进行第二次改制,引入多家境外股东,重组成为7家股东的中外合资企业。2006年,中远、中化先后将股权转移到其香港公司手中,中远房地产还通过私募引入摩根斯丹利等国际知名投资机构,再度变身外商独资企业,中远房地产正式更名“远洋地产”。
2007年,注定要成为远洋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年。9月28日,经过连番运作后,远洋地产终于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,实现了股权多元化的最终目标。谈及这段改制历程,李明曾颇为自豪,因为“这些年我们不仅是在做房地产业务,更是在改造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”。
分析人士指出,远洋集团的历次改制,都暗中契合我国改革大势的时间节点。远洋地产2003年的二次改制引入外资股东,正复合十六大提倡国有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宏伟战略;而2007年则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之期,中央政府积极鼓励内地企业充分利用香港这一境外资本市场和平台,实现跨越发展。可以说远洋集团的发展准确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政策窗口,主动求变赢得先机。
三线楼市受挫开启五元战略转型
2007年成为远洋集团发展的分水岭,在登陆国际资本市场后,远洋集团的扩张规模明显提速。手握重金的远洋集团下注二三线城市,遵循“创造新价值,开拓新业务,拓展新区域”的战略规划,铺开了二三线市场大格局。
到2010年底,远洋拿下包括北京、天津、大连、青岛、上海、长春、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沈阳、秦皇岛及海南在内的多幅地块,总面积约1700多万平方米。两年后,远洋的身影遍布全国各大小城市,土地储备面积达到2300万平方米。2013年三线城市因存量巨大,楼市遇冷。远洋也及时调整策略,剥离秦皇岛的远洋海世界、杭州远洋大河宸章等多个项目,退出三线市场,随后在2014年初斥资73亿元连续斩获北京三宗地,重树回归一线市场决心。
2015年初,远洋提出“第四步发展战略”,明确远洋在未来五年内,构建住宅开发、不动产开发与投资、房地产金融、客户服务业在内的四元业务格局,由此开启远洋集团多元化战略转型道路。2016年6月,远洋地产正式更名远洋集团,名字的改变表明了远洋从地产主业,转向远洋地产、远洋商业、远洋服务、远洋资本、远洋营造的五元业务并重发展。远洋集团的转型是否成功,业绩足以说明一切。到2017年底,远洋集团实现销售额705.6亿元,同比增长40%;而从远洋集团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来看,半年销售额为451.06亿元,同比再涨48%。
远洋董事局主席、总裁李明对集团多元化转型充满信心,指出集团未来三年将保持50%规模增速。除了住宅业务,其他业务远洋更多是期望以投融资的方式去开展,以管理人或投资人的身份,收取相关的管理费或投资收益。截至目前,远洋资本管理资产规模超过700亿元,按照预期,每年增长幅度为30%左右,到2020年,管理资产有望超过1500亿元。
在远洋集团成立二十五年周年之际,李明在写给全体远洋人的公开信中指明了目标:“对于远洋而言,加速实现千亿的年度销售业绩,加快布局中国有潜力的城市和城市群,巩固多元业务的规模实力和相互协同,就是我们的目标。”(文/张旭)